质微言:建设“质量强市” 应做好“加减法”
| 招商动态 |2017-01-12
1994年,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说:“20世纪以‘生产力的世纪’载入史册,未来的21世纪是‘质量的世纪’。”如今,21世纪已过去10几个年头,这些年的发展实践证明,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。在这个质量的世纪里,质量与人类的关系愈加紧密,质量观念、质量意识日益深入人心,挑战质量、享受质量已成为全球的共识。
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,标准、技术、人才、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,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最终落脚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。可以说,谁站在质量的制高点,谁就弹响了时代的最强音。
恰逢此时,创建“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”给推动城市质量建设提供了一个平台。跳出狭隘的质量概念,倡导全社会树立“大质量观”,将质量提升从单一的产品质量拓展到产品、工程、服务、环境“四大质量”,以“四大质量”提升,引领、带动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、民生、政府服务等更多领域质量提升是质量强市创建的本质和内核。
创建质量强市,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既是一次重大的机遇,又是一场考验。打赢这场硬仗,做好这篇大文章,找准发力点尤为重要。做好“加减法”就是其中一个突破口,通过做“加法”,把目标树起来,朝着方向去找方法;通过做“减法”,把问题找出来,消解阻碍解决问题,两头发力,质量强市建设就会有的放矢。
加就是抓特色、出亮点。做好质量强市建设的“加法”就是聚焦重点领域、重点任务,找准质量优势,突出质量创新,全面提升质量水平。沧州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,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,在此方面做好“加法”,推动实现沧州制造向沧州智造转变,沧州速度向沧州质量转变,沧州产品向沧州品牌转变指日可待。加强品牌建设:品牌是无形的资产,体现着实力和信誉。沧州市创建质量强市要把坚持培育品牌与促进大项目、大企业发展相结合,出台引导激励政策,制定实施品牌培育规划,多结构、多层次来开展品牌创建活动;扶持骨干企业争创国家级、省级名牌,树立质量标杆,带动提升整个产业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,努力争创国内知名区域的品牌、产业品牌、工程品牌和服务品牌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:近年来,沧州市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下了不少功夫,运河区的激光产业园、河间的再制造产业已经成为新的亮点,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步子还不大,进展还不够快。抓住用好质量强市建设的机遇,就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,瞄准质量顽疾,通过整合、改造、延伸、提升、创新,催生出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产业。要加快改变产业低端化问题,引导企业实现从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,力促传统产业脱胎换骨、转型升级。要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,充分发挥比较优势,加大招商引资,引入大企业、大集团入住,带动发展一批质量管理先进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。要着力承接北京的创新资源,争取有更多的科技成果到当地来孵化转化,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。
减就是使庸者下、劣者汰。做好质量强市建设的“减法”就是针对产品、工程、服务、环境四大领域的突出问题,以铁的决心、铁的手腕、铁的手段着力消除影响质量发展的顽疾,坚决打击有碍“大质量”建设的行为和个人,让一切假冒伪劣无处遁形,让一切漠视质量的企业和个人难以立足。就沧州而言,创建“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”,仍存在薄弱环节,在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方面存在着短板。沧州有14个小产业群,生产的产品参差不齐,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。质量工作的根本问题,是产品质量问题。如果区域内充斥着假冒伪劣,今天投诉、明天举报,质量强市创建就根本无从谈起。所以,区域性产品整治就是做“减法”的一个重要渠道,也是创建“质量强市”的基础性工作。按照“打击、疏导、帮扶、规范、提高”的原则,加强区域性产品质量整治提升工作,从根本上解决辖区内的无证生产、制假售假问题,消除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是做“减法”的题中之义。开展环境治理工作也是沧州市做“减法”的突破口之一。近年来,沧州市以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抓手,强力开展环境整治,着力改善环境质量,有力助推绿色发展,全市空气质量稳中向好,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,“十二五”减排工作圆满收官,“十三五”顺利开局。但由于地理位置、产业情况、资金限制等因素,沧州市的大气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,水环境改善压力较大,整体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,在此方面做减法仍然大有空间。打好环境质量提升攻坚战,就要坚守生态红线和发展底线,强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保责任,增强发展与环保并重理念,担负起生态政治责任;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,加快淘汰高耗能、高污染、高排放产能,推进全市产业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、科技创新型、集约高效型、安全环保型转变。围绕“生态之城”建设,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,深入开展清洁型煤替代、机动车控制、扬尘治理、小企业群的整治等多项攻坚行动。